本院與韓國漢陽大學合作研究發現,透過簡單的驗血,就能有效篩檢出阿茲海默症高風險族群,且早期診斷準確率高達93%,大幅降低患者進行昂貴且侵入性高的正子斷層掃描(PET)檢查的需求。
研究團隊發現,血液中的磷酸化tau蛋白(p-tau)與大腦中類澱粉蛋白沉積具有高度相關性,尤其血漿p-tau217在預測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準確度上,更勝於以往使用的p-tau181。透過血漿p-tau模型,研究人員成功將受試者分為低、中、高風險三組。高風險組的陽性預測值達到93%,意味著該檢測能有效辨識出真正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患者。
本院神經醫學中心傅中玲副主任表示,阿茲海默症是一種漸進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,主要病因與大腦中β-類澱粉蛋白(Aβ)的異常積累有關。隨著年齡增長,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也會增加。另,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等慢性病、缺乏運動、社交互動不足等不良生活習慣,也會增加罹患風險,早期診斷對於及早介入治療、延緩疾病進程至關重要。
過往診斷阿茲海默症主要依賴腦脊髓液檢測或PET掃描,但這些方法不僅侵入性高,費用也相當昂貴,限制了普及性;本院將持續投入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研究,推動精準醫療技術的發展,並積極將這項研究成果應用於臨床,為臺灣及全球失智症防治貢獻心力。(2025041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