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9年臺灣榮民總醫院時期之人孔蓋,見證本院自1956年工程奠基時初名「臺灣榮民總醫院」至1963年奉行政院令核定改稱「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榮民總醫院」之演變。
1956年行政院俞院長鴻鈞(1898-1960)於本院建築工程動土時所題字之奠基石,現典藏於本院介壽堂院史廳。
美國實業家柯柏先生早年於華北設紡織工廠,獲利頗豐,熱心資助我國醫學科學的發展。返美後,柯柏先生病逝,遺囑捐款國防醫學院,家屬匯贈美金7萬5千元,國防醫學院請得國防部相對款項支援,籌建醫學科學研究館,定名為「柯柏醫學科學研究館」,並將館址設於本院。1964年本院奉准在柯柏館,成立「醫學研究部」,為國內首創醫學研究部門的醫院。主任一職由盧院長致德親自兼任。
原掛於本院最早之建築物中央樓正門口,中央樓於1984年拆除後保留於原址(一門診大樓旁的紅磚柱),後於2017年1月拆除移至院史廳陳展。
本院於1963年由「行政院國軍退除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臺灣榮民總醫院」改名為「行政院國軍退除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榮民總醫院」,此門牌與榮總一號門門牌同掛於中央樓正門口,中央樓於1984年拆除後保留於原址(一門診大樓旁的紅磚柱),後於2017年1月拆除移至院史廳陳展。
1967年國防醫學院接受美國紐約中華醫學教育理事會捐贈美金5萬元,在本院護士宿舍北端建造護理館一座,供護理人員實施在職教育。護理館落成時,本建築館內懸掛捐贈單位牌匾。
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實驗室於1985年最先引進國內之Toxi-Lab的檢驗法,約半小時內可完成多種類的毒藥物篩檢,此套檢驗法於當時尚無高精密儀器年代,實為快速簡便之防毒利器及快篩藥毒物之標竿。
早期因資源匱乏,義肢製作多為木頭、鋁皮及牛皮等物料。本院身障重建中心老師傅經手工製作義肢之關節、承筒及懸吊系統,其中手模與腳模取樣自隋中天副技師,以模擬符合人體之義肢。早期義肢旁特附上現代義肢作為對照,現代義肢已可用炭纖維製作出更精細的外觀與更優良的功能。
本院執行全台首例癲癇手術,術中使用之器具,為國外全手工製造,現已停產,為國內唯一現存之儀器。
可觀察眼角膜、前房、虹膜、瞳孔、睫狀肌、水晶體、視神經、視網膜血管、視網膜分層等眼球內構造,裡面白色透明球體為水晶體。
由芝加哥大學設計,並透過美援送達本院,可用人力手動控制全方位角度之X光機,為全國現存最早之頭部專用X光機。
早期是以水銀血壓計測量病人血壓,隨著科技演進變更為電子血壓計,另因政府於2008年起宣導勿使用含水銀的製品,避免造成汙染及中毒,此類醫療用品不再生產製造,屬歷史意義之醫療用品,能顯示歷史軌跡。
左1上:目前國造之腫瘤型人工膝關節(1993年)
左1下:美國製全人工膝關節目前廣泛使用
左3上:Traction bolt (since 1975)當時用於開放性骨折之牽引,治療不穩定之轉子間骨折。
左3下:台灣製全人工膝關節(1993年台灣開始生產)
右1:第一代人工關節1960年引進,第一代半髖骨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人工關節
右2:人工雙極半髖關節置換術(1983)
右3:治療髖關節炎(1979)
(含X光片2片) 早期醫學影像尚未數位化的時代,醫師多透過X光看片箱來進行影像教學,如胸腔內科會用「每月一例」X光,讓實習和住院醫師進行診斷猜謎,是許多老醫師們的深刻回憶。
早期沒有手機的時代,若要聯絡醫師診察病人,必須靠掛在各建築物裡的「燈號箱」顯示每位醫生專屬的代號,直到手機出現則完全取代燈號箱。
1994年12月本院引進準分子雷射,並實行雷射屈光角膜切除術。經過為時一年的人體試驗的結果發現,對於測試的26位800度以內近視患者,手術後均達預期矯正效果,約6成患者視力經矯正後達1.0,平均視力為0.77。1994年3月本院試用準分子雷射儀器,6月正式購入,用於近視屈光手術及治療角膜疾病,截至12月底,共進行雷射屈光性角膜切除術33例,雷射治療性角膜切除術21例,術後均能達到預期矯治效果。現階段為治療廣大的高度近視患者,擬向廠商租用顯微角膜切割儀,並配合準分子雷射瞄,將能進一步提昇本院屈光手術之治療技術。
1966年9月奉行政院令,原全銜「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榮民總醫院」中刪去就業二字更名為「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總醫院」;1988年7月奉行政院令更名為「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北榮民總醫院」,1989年3月換發機關用印,此為當時之關防。
院史廳「鎮廳之寶」當屬為蔣故總統經國先生量身打造的輪椅。經國先生晚年因糖尿病影響下肢不良於行,為維持對國家元首的尊敬,方便侍衛前後左右共四個人搬運,特別於座椅前方側面及後面設有搬運的提把。另為避免侍衛要越過總統來煞車,特別將輪椅煞車設在輪椅後方;而座椅扶手較一般輪椅寬,是考量經國先生體型,寬敞的扶手可以讓他的手臂置放時比較舒服。當初為量身訂作輪椅,還特別找身材與經國先生相近的院內同仁試坐是否舒適,並測試承重是否穩妥等。
80年代 核醫部拍立得造影機(POLAROID CU-5 LAND CAMERA)
早期造影結果需在暗房中處理,經過顯影、定影,將潛影變成可見的影像,再經印相或放大環節,方能得到黑白影像膠片。隨著科技的進步,成像由黑白轉為彩色,並採即時成像相機(簡稱拍立得);本相機(POLAROID CU-5 LAND CAMERA)為專業的定焦鏡頭,專為特寫和微距之攝影,按下快門後,便能手動從機身內拉出照片成像,具快速顯影的優勢,取代過往底片沖洗之作業模式。
現今造影均採無片化,此照相機(拍立得)1986年購入,係無片化前之記錄器,在科技演變下深具歷史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