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杰與彭芳谷醫師為18歲、身高170公分、體重265.5公斤的病態肥胖症劉姓患者施行空腸迴腸短路吻合手術,體重漸減,3年後減至93公斤,為我國第一位減肥手術成功病例。
可計算角膜之內皮細胞數目及形狀,為診斷角膜疾病之儀器,藉以瞭解角膜內細胞現有之功能,係實施眼球內手術之必要檢查之一,以為治療之指針。
屬非侵入性檢查,頭部檢查迅速,診斷正確,無創傷性,對工作人員亦無輻射傷害,為國內最先採用之同類儀器,DELTA Technicare 50 FS型,每張成像時間需18秒。自1978年10月至1986年12月底止,共計檢查35,379人次。
對於某些經由內科檢查無法得到正確診斷助膜腔內疾病,或肺部表層病灶,在以往除了盲目給藥治療外,即是施行開胸探查術。
1982年8月引進最新式肋膜腔鏡,此類患者在經過很小的傷口及放入肋膜鏡檢後得到正確的診斷,並可給予適當的治療,如Biopsy(活體組織切片)異物移除灑四環素液等。
鄒院長濟勳、張心湜及雷永耀主任赴德國與柏林大學簽訂學術交流合約訂購引進。腎臟結石以及輸尿管上3分之1段結石之病患在體外震波碎石器發明後,免除了開刀之苦,,從此腎結石的病人安全性提高,社會成本降低。直至1985年8月開始,泌尿科共治療2000人次以上。
1981年全國首例B型肝炎疫苗接種成功,羅前院長光瑞與李壽東醫師首先推動國內B肝疫苗接種,進一步催生政府在1984年實施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的重要公衛政策,10年間成功的將肝炎自國病中除名。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可以有效地截斷母子間垂直感染。
1985年全國首例人工電子耳植入手術,奧地利Bruian教授指導陳柏豪醫師完成單電極人工電子耳植入手術。
該回收器可收回三分之二流失的紅血球,使用在大量出血的手術患者,可以節省金錢,並避免因輸血引起的肝炎或其他急、慢性反應。麻醉科自1985年10月開始使用紅血球細胞回收器,服務病患累積已有17例,領先國內各大醫院。(圖示為操作紅血球細胞回收器之情形)
首創空中緊急醫療救護轉診制度,分別執行國內、離島與偏遠地區空中緊急醫療救護,是山地與離島急重症病患的首選後送醫院。
1989年5月74歲榮民徐魁榮因急性心肌梗塞,由空軍救護中隊派直昇機一架由高雄802醫院(現改為國軍高雄總醫院)載送本院治療。
加強對社會人士之醫療服務。
沈先生為高齡90歲之榮民,因雙目失明,於1959年10月經本院眼科林和鳴教授檢查後,先後雙眼施行角膜移植,視力逐漸恢復,為榮總第一位接受角膜移植之病患,輔導會於1960年2月為沈先生舉辦慶生會。
為我國生殖醫學揭開序幕,展現本院醫學發展的水準。醫療團隊:婦產部吳香達主任、家計科張昇平主任、陳樹基及曾啓瑞醫師。此為1986年滿週歲時與全體工作人員合影留念。
鐵肺 (Iron lung)為負壓呼吸器的俗稱,廣泛使用於1960年代,本院的2台鐵肺由呼吸治療科分別購置於1989及1992年,由美國Emerson公司所製造,治療的對象多為脊柱後側彎(kyphoscoliosis)病人,目的是協助改善呼吸肌肉無力的情形。
配合我國外交政策,本院與沙烏地阿拉伯王國新吉達醫院簽訂10年醫療合作契約,支援該院醫護人力。(此為新吉達醫院手術室工作間)
早期義肢製作為手工,採用銅、木頭、鋁皮及牛皮等物料,其中手模與腳模取樣自本院隋中天副技師,現代義肢已可用炭纖維製作出更精細的外觀與更佳的功能。
鍾傑主任(中)為臺灣第一位貫通中西醫學理的醫師,於1974年3月率先開設針灸門診,對推動針灸科學化及現代化具有卓越的貢獻。
張心湜主任與臺大電機研究所教陳秋發合作,發明經尿道攝護腺切除電腦控制裝置,突破泌尿科手術,獲得國際專利。